顺利入坞!长江口二号古船进入考古与保护新阶段
11月25日下午1时30分,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运输设计建造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装载着古船平稳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经过近两个小时工作,古船弧形梁沉箱精准地落座至预先浇筑的马鞍座上,这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长江口二号古船顺利入坞
据介绍,2022年3月2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工作正式启动。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今日古船入坞落座、标志古船整体打捞工作圆满结束,进入统筹开展保护舱建设、古船考古发掘、船体和船载文物保护、博物馆规划建设等方面新阶段。
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长江口二号古船位于长江口航道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遗存,2015年在开展上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发现。因水流长期冲刷导致船体逐渐露出海底,难以原址保护,长江口浑浊水域也无法实施全面系统的水下考古发掘,为确保古船安全,国家文物局组织多方论证,2021年确定采用整体打捞发掘方式进行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保护工作,并列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
出水文物特别是海洋木质文物整体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了确保古船船体和船载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指导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研究制订了古船分阶段保护工作方案。11月21日古船出水后,现场保护工作立即启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现场对桅杆和桅夹捆绑固定,对暴露船体进行保湿处理、整体覆罩保护。同时,分别对文物所处区域的海水及淤泥取样分析,及时获取古船文物保存环境的原始信息。
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现场
在古船进入船坞落座后,将对1号船坞现场区域增加围挡封闭,建立区域安防系统,提升安全防护等级。同时,文物保护团队将进一步采集各类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时开展离散暴露船体构件临时加固保护、船体保湿处理。在古船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将在1号船坞区域建设一座覆盖整个古船沉箱的临时考古站,搭建钢结构棚架保护舱,搭载照明、安防和文物保护等系统,开展保护舱环境状况实时监测和调控,确保舱内各项环境参数稳定,确保船体及文物安全。预计2023年10月前,临时考古站建设可以完成,古船将进入实验室考古发掘与文物整体保护阶段。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指出,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调查以及整体打捞阶段的成功出水、平安运输、顺利入坞,充分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凸显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高端制造实力,体现了我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显著提升。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成功,是科技赋能考古与文物保护的优秀案例,是中国三十多年水下考古事业不断砥砺奋进、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讲好古船整体打捞保护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
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完整、船载文物丰富,是非常珍贵的“时空胶囊”。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保护工作,不仅要全面获取古船承载的历史信息,更要关注考古成果转化和内涵价值传播,依托丰富多样的出水文物和规模庞大的船体,打造高品质的水下文物精品展览,讲好古船的前世今生,讲好古船整体打捞保护的创新突破和时代意义,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清同治景德镇窑粉彩翠竹纹墨彩诗文杯
李群强调,要深化考古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进一步完善后续考古和保护方案,最大限度获取古船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主动凝练重大课题,加强海上丝绸之路与文明交流互鉴研究。要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高水平建设保护舱、考古站和博物馆,细化重要遗迹现场保护、船体监测、微环境控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古船体和有机质文物保护能力。要让文物“活”起来,依托丰富多样的出水文物,讲好古船整体打捞保护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智慧、上海方案。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推动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首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核心区域杨浦上海船厂旧址,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未来,将依托丰富多样的出水文物打造精品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文物工作的魅力神韵,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韦衍行)
(本文图片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责任编辑:宫江涛]
免责声明:华夏商网转载的信息,目的在于传播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与法制与社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